> 天河印象 > 七夕文化 > 

诗词话七夕

  七夕,是中国最浪漫的一个传统节日。历代文人墨客竞相“折腰”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。

  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,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这是牛郎织女神话最早的诗歌记载。至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。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为天上牵牛、织女二星赋予了人的情感,含情脉脉,呼之欲出。曹植《九咏》:牵牛为夫,织女为妇。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,七月七日乃得一会。明确记载两颗星已结为夫妻,也标志在东汉末年到魏的这段时间里,牵牛、织女的故事已经形成。

  于是,文人借七夕把离别、相聚之情推向了极致。

  晋代无名氏作的《七夕夜女歌》:婉娈不终夕,一别周年期。桑蚕不作茧,尽夜长悬丝。以“长悬丝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别离的凄苦。

  隋代诗人陈子良在一个七夕之夜,写下了《七夕观新妇隔巷停车》:隔巷遥停幰,非复为来迟。只言更尚浅,未是渡河时。将一位少妇等待情郎的情状跃然纸上。

  唐代诗人罗隐《七夕》:香帐簇成排窈窕,金针穿罢拜婵娟。铜壶漏报天将晓,惆怅佳期又一年。深深刻划出七夕相逢的期待。

  “七月初七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可以说是歌吟七夕情爱的经典,“比翼鸟”、“连理枝”,成为人们耳熟能详、经久不衰的爱情名言。

  宋以词为主,七夕自然是词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大文豪苏轼《菩萨蛮·七夕》:风回仙驭云开扇,更阑月堕星河转。枕上梦魂惊,晓檐疏雨零。相逢虽草草,长共天难老。终不羡人间,人间日似年。浪漫的想象,把短暂的草草相逢,延展为爱情会像上天一样长久不老。

  宋词最为有名的当数秦观的《鹊桥仙》: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热情讴歌了真挚美好的爱情,尤其是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已被历代有情人深深铭记。

  在歌颂情爱的同时,对心灵手巧的女性的赞美、七夕习俗记录也常见诗词中。

 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《七夕穿针》:针欹疑月暗,缕散恨风来。“疑月”、“恨风”表现出了女子想尽快把彩线穿入针孔的急切心情。

  同为梁时诗人的刘遵、刘孝威也各有《七夕穿针》诗一首:“步月如有意,情来不自禁。向光抽一缕,举袖弄双针。”“缕乱恐风来,衫轻羞指现。故穿双眼针,持缝合欢扇。”前诗写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,以穿双针争强斗巧。后诗不仅写女子穿针乞巧,还祈求爱情的幸福,揭开了女子憧憬美好爱情的心灵。

  唐人杨璞《七夕》:未会牵牛意若何,须邀织女弄金梭。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从歌颂神女到凡间的女子,对女性智慧的赞美溢于言表。

  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街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唐代诗人杜牧《秋夕》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唐人过七夕的风俗画。

  更为难得的是,在元曲中也不乏歌咏七夕的佳句。元代散曲家杜仁杰曾作出一套演唱七夕节的曲子《商调》:“团圈笑令心尽喜,食品愈稀奇。新摘的葡萄紫,旋剥的鸡头美,珍珠般嫩实。欢坐间夜凉人静已,笑声接青霄内。风淅淅,雨霏霏,露湿了弓鞋底。纱笼罩仕女随,灯影下人扶起,尚留恋懒心回。”词中可以看出,元代的仕女在七夕节这天夜里,团团圆圆地围拢一起,尽情地欢笑,在喜庆的气氛中度过了时雨时晴的美好七夕。

  七夕,也常流入现代文人的笔端。郭沫若写的一首《天上的街市》,表现了革命诗人的浪漫情怀:你看那浅浅的天河,定然不甚宽广。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,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。我想他们此刻,定然在天街闲游。不信,请看那朵流星,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。

  情爱不老,七夕不会老,将会一直为文人墨客吟唱抒怀。

上一篇:天河汤汤 下一篇:七夕散文